一到四月底,大大小小的填写志愿的相关书籍将送至高三学子们的手中。紧张的高三生活使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那些书籍,一个“五一”长假给了我们一些时间去阅读它们。当我们看完这些书籍之后,我们还是很迷茫,到底怎么填呢?下面我就来向广大的高三学子们介绍一下我的填写经验或者说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四月份,差不多每个区县的模拟考都已结束,大家可以根据模拟考的分数(±20分)来估计自己的实力(但也不是绝对的)。接下来就可以模拟填写志愿了。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填写全国重点高校也许有些浪费,应该将志愿留给考入可能性较大的学校。可以先填写一所中等的学校作为志愿中的第一志愿,接着的学校要比第一志愿的学校的分数按15分依次递减。每所学校可填六个专业,每个专业的分数要比第一专业的分数按5分依次递减。(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一志愿学校的第一专业必须比第二志愿学校的第一专业分数高)。
最后是一些中下水平的学生,他们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直接考专科,另一类拼本科。在这里,我主要说一下后者的填报。如果到了五月还处于中下水平,建议这些学生将填报的中心放在二志愿,可以填几个分数较低的学校,但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必须有分数差(坡度)。这些学生可以尝试填一些民办高校,这样考入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如果不幸没有考入本科,我们还有第二次的填报专科的机会,第二次填报志愿的志愿表一共可以填八所学校,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高考分数,进行选择。第一志愿必须填一所自己能入取学校,这样才是最保险的,当然第一志愿的第一专业分数也必须是你的高考分数可以达到的,而且你的高考分数最好比这个分数高5分以上。(这里的高考分数是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的总分)。
最后,我认为成功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还是获取充分的高考信息,要为自己准确定位。这其中包括教育考试院网站、学校招生网站、学校咨询会、权威媒体等,而不要从家长的道听途说中,或从一些社会网站和论坛获取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的高考信息只会影响到大家志愿的填报。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海燕
每一年度的高考,牵动着千千万万考生和家长的心。尤其是填报志愿,更使考生及家长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如何才能正确填报高考志愿,从而走进自己理想的大学?07年高考在即,想跟正在紧张填报志愿的同学们分享一下我当时填报志愿时的经验。
第一,忌无所知之,草草了事。也就是说在填报志愿前先要对自己所填报的学校有一定的了解。刚开始我知道二工大是因为在一个电视节目《招考快讯》中看到该校很多学生乐于助人的事迹,于是我便对这个学校产生了“好感”,后来在网上查询了许多二工大的相关资料,在了解该学校后觉得该学校开办的英语专业蛮适合我的,就决定填报二工大的英语专业,并且作为第一志愿。报考英语专业首先是因为我喜欢英语这个专业。择己所爱。不挑最好的,只选自己最喜欢的。
当你选择的志愿符合自己的志趣时,往往能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更易取得成功。而且要择己所长。不挑最好的,只挑最适合自己的。每个考生都应认真做一次自我分析,看看自己到底喜欢哪一门学科?是动手能力强,还是善于动脑?表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哪一个更有优势?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等都是应考虑的参考因素。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才能扬长避短,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充分发的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二,忌功利性强,硬挤“热门”。当时会选英语专业,也因为这个专业不怎么热门,考虑到要避开高考高峰,防止撞车的因素。可能有的考生想要在毕业后较快地找到份好工作,于是就盲目地填报比较热门的专业,或许这是个自己都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的专业。这样带着功利性地选择专业,很有可能将来会因为不适合此专业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三,选准第一志愿也是个很关键的因素。我当时在把二工大英语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之前也作了反复斟酌。因为绝大多数院校的生源是从第一志愿的考生中即可录满,很多都是不招第二志愿的考生的。如果当时我填报的是第二志愿的话就不可能被二工大录取。考生一定要慎重填报各录取批的第一志愿,如果填报不好,可能这一批志愿就要落空。所以切记,第一志愿是靶心,选错目标是不可能中的。
第四,忌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在高考之前都会有模拟考试,我觉得考生可以把此次考分作为填报志愿的依据,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跟自己实力差距太大的名牌大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2007年4月,高考的大军整装待发,看学生和家长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时此刻正是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与其象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不如听一听过来人的声音!
□文/上海大学谢瑾
保二争一定位明确
(经验篇)
小乐的高中是上海市徐汇中学,在去年的高考中她以494分(理科)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大学的零志愿专业: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经济基础班。
小乐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不错,班级排名总是在前十位,但她选择了一本院校中分数相对低一点的学校填报,可以说自己的定位比较明确。虽然自己的理科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由于理科分数相对文科低一些,她高考时毅然选择了理科。在填报上大的志愿时她又无意中发现了两个理科生可以选择的零志愿,一个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强化班,另一个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基础班,一向对经济、金融感兴趣的小乐便把经济基础专业作为了自己零志愿要填报的对象,在文理科之间也找到了一个恰好的结合点。
在志愿的填报过程中,小乐的父母给她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好定位。学校的老师给学生的建议则是:保二争一。所以她没有放弃填写二本志愿,并且一如既往得选择了金融类的院校———立信会计。但不管别人怎么说,主意还是自己定,在综合了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之后,她选择了上海大学并且如愿进入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深造。
如今,已经跨入高等学府的小乐在新的环境中生活了。
失手一志愿不悔二志愿
(教训篇)
现在就读于本市某高校新闻专业的小陈原来是复旦附中的一名学生。在填写志愿时她义无返顾得填报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专业,这个意愿曾遭到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反对,虽然最后父母同意了她的意愿,但是由于高考时的发挥失误,最终与她所向往的城市和高校擦肩而过,分数只差了三分。小陈以524分(文科)的成绩进入了上海的一所一本院校,“如果不是因为进入了这所高校的新闻系,也许我就会选择复读了。”小陈这样告诉记者,语气中似乎仍有一丝失落。
当初填写人大既是对新闻专业的喜爱,又是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喜爱,同时,性格坚毅的小陈更是想通过到外地读书来历练自己,出去闯闯、见见世面、开拓眼界,让自己能尽快独立生活。正是出于这多重原因的考量,小陈做了这样的决定。父母起初反对,认为根据女儿平时的成绩来衡量足够报考上海的复旦新闻系而不需要这样背井离乡。然而,孩子的坚持和父母的理解最终让双方达成了一致。小陈的老师也非常重视这名优秀学生的发展,小陈回忆说,老师几乎是仔细看了每一个同学的志愿书,逐一进行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当老师看到自己的志愿时也与父母的意见一致,认为她有实力考复旦而不建议报考人大。
虽然最终的失利让小陈经历了失败的阵痛,但在面对失败时小陈的坦然也证实了她的成熟和成长。“当初的确很难过,没有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但是如今进入了自己喜爱的专业还是感觉不错,没有太大的心里落差,只是想在新的环境里做到更好,而且将来想去北京还有很多机会。”小陈这样告诉记者,脸上露出的是微笑和憧憬。
在谈到给今年高考学生一些建议时,小陈的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和小乐不谋而合,那就是要重兴趣,对专业要有兴趣!其次是在自己高考究竟能取得怎样分数的不确定情况下,要拔高志愿往上填,这样才会有动力,否则会给自己造成懈怠的情绪。最后要提醒考生的是放松自己不要紧张,这样才能发挥得最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